純白色的極簡裝飾、高闊而潔凈的巨大空間。頂著夏天的大太陽,一走進著名攝影師陳長芬的新工作室,馬上感覺到通體的寧靜與清涼。 1989 年8 月,陳長芬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攝影術發明150 年來世界十大攝影名人之一,其肖像被刊登在雜志特刊的封面上。他的名字中有一個“長”字,作為攝影家,他拍攝的主題是“長城”,他的工作室名稱也簡潔到只取一個字:長。對于自己的工作環境,陳長芬說:“必須要脫離熱鬧浮躁,比較安靜地工作,靜靜地回味自己的人生歷程,回味和思考這個世界和所處的時代! 在這個看似簡潔的空間里,其實飽含著盛放的感情。 收藏長城之魂 進入上下三層、面積700 多平方米的闊大的工作室,左右兩幅8×20 底片的照片從高處直落而下,右邊的黑白長城,是陳長芬2008 年拍攝于秦皇島地區的作品。這段長城顯然人跡罕至,石巖聳立,路險山野,荊棘密布,林子中間,有著令當地農民都談虎變色的“草爬子”。這種寄生蟲侵襲人體,嗜血如命?梢韵胂箨愰L芬扛著30 多斤的設備,穿過林子,爬上山頂,需要遠遠超過常人的意志和力量。僅僅在上世紀80 年代,陳長芬就有著一年百余次登長城的經歷。而這幅照片,只是陳長芬45 年攝影生涯的一個小縮影。 “世界上沒有比城墻更長的大墻了,這是我在1965 年第一次乘飛機拍攝八達嶺長城時的感言。從那以后我開始了對萬里長城的攝影的思考。沒想到第二年中國開始了史無前例的政治運動,一熬就是十多年。但拍攝念頭始終沒有減退,并于1978年完成了‘縱橫萬里’即‘國之歌’的拍攝,并開始了拍攝的系列計劃! 上世紀八十年代拍長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時全中國沒有幾人有私家車,陳長芬也不例外。到距北京城一百公里外拍攝,他只好先乘火車或公共汽車,然后再騎自行車或雇用手扶拖拉機或者步行到達拍攝點。經過12 個年頭的跋涉,終于成就了他的第一本長城攝影集,于1990 年在日本正式出版!耙娚绞巧,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是佛家描述人生的三重境界。以禪意來看待我的攝影,我以為在日本出版的那本畫冊偏重于第一層意思,即看山是山! 此刻,他輕輕打開面前的封面牛皮,環襯用絹,內頁宣紙,四面毛邊,全部用手工傳統工藝制作的畫冊《長城史詩》,“這本畫冊可能更多是體現三句話中的第二句。這并不是說我的作品不是長城,而恰恰強調了長城的構成元素的真實性和作品不做修改的原創性,只是我在創作過程中較多地借助于時間空間的擴大和延伸,比如季節的不同,天氣地貌的變化,光影效果或是角度選擇,畫面的構成等等! 《長城史詩》的出爐耗時十年,最后此書決定用古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 這四句話作為設計理念,并與自己的攝影理念相結合:“古人的造物觀,是我對自己的要求。其中裝訂用的紙捻工藝好多人都不知道了。用糨子不用膠水。最精彩的是四面都是毛邊,這與長城薪火相傳、傳遞信息的材料——蘆葦和泥沙的混合從視覺上是相一致的!痹陟轫撋,陳長芬寫下“僅以此書獻給用雙手創作奇偉的人們”。他說,“這是我設計畫冊的出發點和目的,是對古人和現代人包括對自己的尊重! 畫冊的110 幅作品拍攝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夫人裴淑萍和兒子陳鵬幾乎參與了全過程。后來他有了自己的老式北京2020S 吉普車,僅從1994 年至2004 年間,在漢長城和秦長城間往返,為長城拍攝行程三十多萬公里。見證這個過程的還有他的愛犬——大象,“它從1994 年出生兩個多月后就跟隨我爬山涉水,在無人區或?到過的地方為我探險引路并給我帶來好運! “全世界略知長城的人都認為長城是奇偉的,蜿蜒的,像似一條大蛇,或是一條龍,我在創作這些作品時的理念較多地注重長城作為一個碩大的建筑本體美學潛力的挖掘,它的美學潛力既是中華民族獨特傳統文化的精髓,又有人類共同認知的美學基本原則,并從中去尋找對人類雙手所創造奇偉的神話的解讀和思考。然而這神話又真實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在某種意義上,多年來陳長芬所做的便是一直想揭開這個神話的謎底。上世紀初八十年代他在一本雜志角上,曾讀到過1965 年阿波羅飛船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月球或在太空上看到了中國萬里長城,這條曾經又被后來的傳媒否定了的消息,給他提供了一種遐想,啟發了他對藝術的思考和創作的靈感!叭绻阍陲w機上看到過萬里長城的話,再聯想到太空人看長城,將會有多么的奧妙和浪漫,又多么地富有宇宙的人情味呀!痹谒劾,宇宙中有銀河,天空中有云霞,地球上有長城,它們雖然不是有同一個概念的東西,但是有著天地人相互的關聯。所以每當他看到修復后完整無缺、彩旗飄揚、游人如織、纜車不停地穿梭于長城的情形時,他總覺得這樣的長城像是馬戲團里一只珍稀的虎,在馴獸人手中沒有靈魂地表演。而他認為更應該讓長城安詳地養息和回歸靈魂。 攝影的責任和堅持 1989 年8 月,陳長芬被美國《時代》雜志評為攝影術發明150 年來世界十大攝影名人之一,其肖像被刊登在該雜志的封面上!爸袊臄z長城第一人”實至名歸。1997 年,因陳長芬拍攝的一幅斯德哥爾摩城市會堂的照片,被世界著名的相機品牌“哈蘇”邀請作為攝影師出訪斯德哥爾摩,成為中國攝影師跨出國門第一人!爱敃r中國還不太開放,填表沒有攝影師這個職業,藝術家也不能填。最后只好以工程師的身份出訪!倍麑21 世紀世界攝影的瞻望非常經典的一段話也產生于這一年:“自攝影術發明以來,特別是20 世紀,許多攝影師把鏡頭的重點對準了人,拍攝了大量有關領袖、戰爭、貧困、饑餓和災難等作品。我以為,在未來的21 世紀里,如果人類有更高的文明程度,如果人與人之間進一步處于緩和的話,那么攝影師可能將會把鏡頭的重點轉向自然和環境,因為我們在地球上所生存的空間將會越來越小,環境越來越壞。從這個意義上講,這與20 世紀攝影師的鏡頭定位有著相當的一致性! 他把攝影當做一個載體,一個工具。攝影對于他重要的是用這個手段傳遞他的一種情感和哲思,傳遞他對社會對人類的責任!罢剶z影我必須談責任,F在好多藝術家不談責任,我必須堅持。我講的社會責任不能狹隘地理解為就是政治的,比如對風光攝影是對風景、環境、生態以及未來,都必須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和一般的風光攝影愛好者是不一樣的! 他把長城看做是世界上最長的大墻!肮沤裰型庥么髩ψ鲇螒虮缺冉允,最明顯的是皇宮的墻,當然還有城市的壕溝,鄉村房屋之間的籬笆,至于長城也好,柏林墻也好,當今以色列的墻就更不用說了,其實這都是社會、人與人之間信任危機的表征。墻可以把人群分開,也可以把人體隔開,但人的心和靈魂是無法隔離的,這也許是當今人類探討墻的意義所在!彼f。 在長城史詩的后記里,有這樣一段話:“我曾多次在清明時節去長城許多地段拍攝,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因為只有這個季節,漫山白色的杏花包裹著無盡的山巒,長城從中魚貫遠方,悲思凄婉之情隨著柔弱灰蒙的光線映入膠片之中,顯示著無窮的自然之祭。的確,我從未在這個季節創作時感到任何興奮,只感到有無盡的力量在促使我不停地記錄和行走!泵慨斢腥俗x到這段話,都禁不住哽咽。在他上鎖的抽屜里,一直存放著一本八十年代出版的劉少奇畫冊,他的那幅“自然之祭”也被收編其中!皠⑸倨嫠罆r連名字都沒有,只是一個代號。陳長芬一幅作品把他打發了,送走了,完事了! 他認為,對墻體更有意思的是人的關愛!八晕野焉胶jP城樓上的匾額題詞‘天下第一晷’的‘晷’字作為圖像來處理,一是對人類社會關系的思考,二是對悠久漢族文化的一種提示!彼,當遇到一位住在長城腳下已經97 歲的老母親時,他跪下來為老人家拍下了人生的第一張照片。 長城在美國人心中是中國文化的代表。2007年,陳長芬在休斯敦藝術博物館舉辦了“長城攝影展”,同期展出的還有和世界印象派大師莫奈的作品!拔覜]給中國人丟臉,對得起幫助過我的真誠的朋友和淳樸的農民! “攝影藝術有很多元素,我的基因、語言、思維方式是東方的中華民族的,這是不能改變的!闭f起最近出行中的兩次奇遇,那是自然給他的情感安慰:“在三清山道觀的放生池里,很大的一只龜從水中浮上來,它向我吐水,還把脖子扭扭,我拍了照片還有DV,然后對它說拜拜。后來到陸羽寫茶經的‘陸羽閣’,拍完陸羽像,正要往外走,突然一只鴿子飛來,落到梁上,然后繞著畫像飛,同行的十幾個人誰都沒發現,只有我看到了。鴿子長滿羽毛,我說這不是陸羽嗎?”在三清山上,他遇到云水相接、天人合一的景象!斑@鏡頭終生都趕不上!彼J為,風光是人在環境里的一種心態。如果一個人不能和自然對話,怎可能是風光藝術家,頂多是一個旅游者。 陳長芬的攝影多與天地打交道,久而久之與天地萬物產生了交流和對話!拔业男袨橛袝r也能感動上蒼!1984 年的那個傍晚,他在司馬臺長城,用僅有的一部135 相機,一個標準鏡頭和一個彩色反轉片記錄了那風云突變的情景,一個小時的緊張拍攝,似乎把他帶到了一個硝煙彌漫的戰場。 工作室里一首古琴曲《瀟湘水云》循環縈回,自從陳長芬迷戀上茶文化之后,一個月連續去了武夷山,高黎貢山,江浙婺源三個最主要的茶區。他對書法藝術也是如醉如癡,問他何時愛上書法,他的回答令人捧腹:“網上盛傳陳長芬是著名的書法家,到哪里都有人問我能不能寫兩篇字,逼得我沒轍了。從湖州到三清山,一路上留墨寶,第一個落款是‘山青道人’,意思是在山清水秀的環境里有同路人! 他在中學時代就喜歡寫字和美術。工作后獲得了一個非常好的機遇,他所在的學院因為沒有專職攝影者,于是他就被分配彌補這個空缺。那時就用一臺萊卡M3 相機,那是一個很高的起點!拔覍χ袊幕年P注和興趣也是因為和攝影的關系,攝影藝術有很多元素,我的基因、語言、思維方式是東方的中華民族的,這是不能改變的! 1997 年1 月陳長芬的名字被編入《世界攝影史》,美國第三版修訂本中對他的攝影有過這樣的表述:“陳長芬對攝影美學潛力的領會,在他航拍的大地、日月等照片中,把現代美學觀念和古老的哲學思想融合起來!彼臄z影作品《裂變》也同時編入其中。 陳長芬從事攝影已近半個世紀,拍遍了中國的山水!拔椰F在已經很少拍長城了,為顛覆自己,更多是以日記的方式來拍照!弊罱嗣襦]電出版社出版的《陳長芬數碼攝影日記》,就是他2009年所做“功課”的一個結集!皞鹘y的大機器我也拍,但已經很少了。更多是把攝影作為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