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大暴雨,帶中國攝協理論部主任李樹峰來汕講課兼吃潮菜…… 沒想到,我們去的時候花了近5個鐘頭,而回來基本保持在140邁,4個鐘頭就到了汕頭。
由于連續開了4天會、再加上李樹峰來汕,做三陪又自然離不開我——每天不是喝酒、吃飯就是四處轉轉;實在是累。昨天中午從11:00共進午餐送別李樹峰;一直到與畫家陳征明、原宣傳部的林小斌于下午2:00再吃午餐;最后是畫家劉清華的閑間開張,5個鐘頭都沒離開飯桌……
再好的酒都成了昨夜的尿!累人!
%%%%%%%%%%%%%%%%%%%%%%%%%%%%%%%%%%%
㈢ 傳承 羅蘭·巴特認為:照片既是確定的,又是易變的證據。它取消了時間在歷史過程中的“神秘性”,世界上沒有更新鮮的形象(照片)能歷史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一塊,照片使每一個細節,都成為豐富的歷史假設性。攝影術讓時間永駐的同時,也讓我們能更加形象地與歷史中過去相比,使現時更容易衡量,未來變得更加容易控制。照片的不連續性細節,為后人提供了誘人的連續性研究。但是,無論是個人的照片,還是大眾的照片;無論是個人的歷史,還是大眾的歷史。歷史的連續性注定了迅速崛起的未來必定取代過去,那么,影像的存在與人文的傳承關系又是種什么關系呢? 我認為;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的一段話:正好印證了影像的存在與人文的傳承關系!皻v史的存在,它什么事情也沒有做,它‘并不擁有任何無窮無盡的豐富性’,它并沒有在任何戰斗中作戰!創造這一切(歷史)、擁有這一切,并為之這一切而斗爭的,不是‘歷史’,而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歷史并不是把人當作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 影像的存在是一種客觀存在,只有人文的傳承是種經過主觀選擇甚至是社會各種綜合因素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結果。從而這里面包含了:傳統、傳承、批判、繼承、主流、邊緣等等現象。大家知道:“任何歷史都是一種當代史”,傳統也是一種當代永無止境的生存批判精神,是一種從原始而來的精神與命運的反抗結果,這個結果叫文化,它更多的是可以重復利用的“我注六經”的多元文化因素。作為《中國攝影史》的編撰重點,自然離不開以當代的多元文化元素關注影像本體的問題,而影像本體的問題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關于“人的問題”。中國攝影評論者往往把前衛、先鋒、后現代當成影像價值的終極目標,并加以推廣引導。喜歡把“自戀當代的價值”,自以為它比傳統人文更賦有價值的狀態,并以先鋒文化的姿態出現在當代文藝評論的論壇之上。殊不知,有時間價值的“現代”、“當代”、“前衛”、和“先鋒”等影像現象,只不過是對傳統價值作一種有意味的轉移;是一種對前人傳統的新闡釋。如果從風格學的角度上看,它也僅僅是一種敘事風格的轉換,在邏輯上并不存在斷層的問題,傳承的還是人作為影像本體的價值而存在。 最后,我認為《中國攝影史》編撰的終極目的,不外就是通過我們,然后選擇我們認為傳承了有價值的攝影人與影事的記述評價,來表明一種人文歷史的變遷原由,來闡明一種攝影藝術行為與社會現實中的文化反抗精神和關系,來尋找一種隱藏與影像存在現象背后人的存在的價值和生存的理由。并為以后沒有我們的那個時代提供一種影像理解的頁片和記憶依據。 |